





過大年,看大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1月30日(正月初二)登陸央視綜合頻道、戲曲頻道黃金檔。
其實之前網上有信息說2025年央視戲曲春晚在太原錄制時,就導致了大眾的熱烈討論。網友們都尤其期待,紛紛留言說:“山西是戲曲大省,很期待這次春晚!”
戲曲春晚播放后,網友更加是紛紛為山西點贊!
這次戲曲春晚將主舞臺搭建在歷史文化名城山西太原古縣城亭臺樓閣之間。
圖源:央視資訊
這次戲曲春晚,可謂是精彩紛呈~居然將戲曲與無人機和虛擬空間視效技術結合,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3000多架無人機參與的武戲,把科技質感推向高潮,尤其是 人機互動。無人機群構成的孫悟空與演員們近距離呼應,與二郎神上演空中武戲,順滑無縫的協同中,突破了影視劇里的特技效果,把觀眾帶入如夢如幻的視覺體驗,讓屏幕前無數的“悟空迷”在這一刻“炸裂”!
不僅如此,還有戲曲名家配音的多媒介視覺節目 《活色生香》,運用虛擬空間視效技術“喚醒”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戲俑、晉侯鳥尊等文物,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晉祠古戲臺奇幻之旅。
▲《活色生香》
圖源:央視資訊
除此之外,這次央視春晚還上演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戲曲。
那樣,央視戲曲春晚為何走進山西?
山西是最早的戲曲發祥地之一,悠久深厚的戲曲發展,鼎鼎有名的戲曲大師,古樸優美的戲曲文物,千秋各具的戲曲劇種, 被譽為“中國戲曲搖籃”; 日前已出土的戲曲文物,山西全國第1; 現存的戲臺數量,山西全國第1; 金元時期的戲曲大眾,山西最多; 現存戲曲種類,山西仍排首位。
上世紀80年代,經專家考證山西有52個戲曲劇種,占全國劇種的六分之一。其中,“四大梆子”即山西梆子、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上黨梆子,腔調高亢激越,對南方諸劇種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還有晉南眉戶、河東線腔、耍孩兒等地區小劇種,每一個縣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區劇種。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蒲 劇
蒲劇,亦叫作蒲州梆子,晉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率性項目。
圖源:運城文旅
蒲州梆子音調高亢,善于于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有不少難度較高、觀賞性強的表演技巧,尤以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等特技見長。自從有了這個劇種敗興,它有過非常多名字——1942年才顯現蒲劇的叫作呼。
圖源:運城文旅
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濟市一帶)而得名,被譽為梆子戲的鼻祖。山陜梆子,這是京城人對在京城的其他劇種而言。亂彈,這是對文辭曲牌體、格式化的其他戲而言,尤其是對元雜劇、昆曲。勾腔,特指蒲劇音調的起伏跌宕,“于挑音處似帶有勾接之意”。
圖源:運城文旅
晉 劇
晉劇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是中國傳統戲曲。清初,蒲州梆子流入山西晉中,與祁太秧歌、晉中民間曲調相結合,經晉商和當地文人的參與而逐步形成。
因興起于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故叫“中路梆子”。流傳至外區后,被叫作為“山西梆子”,后來改叫作晉劇,沿用迄今。
晉劇的唱腔和表演獨具中國北方特殊,將山西民眾的粗獷豪邁與聰明智慧以藝術化形式呈現,凝結山西數千年的文化精髓,有很強的歷史性、現實性。
圖源:走進大戲臺
晉劇配樂和戲文相關性強,擁有烘托功效,是晉劇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后來,晉劇的樂器演奏持續革新與變化。其間,晉劇借鑒其他劇種的配樂形式,引進西方管弦樂和打擊樂與民族樂器融合,演奏規模持續擴大,表現力更具韻味。
圖源:山西云媒介
晉劇中名人服飾色澤鮮艷、圖案繁雜,承載著中國古代戲曲服飾的鮮明特殊,包含藝術價值。晉劇內容多選自真實的歷史故事,經過歲月積淀和藝術打磨,其觀賞性、哲理性及唱詞念白的文學性都達到必定高度,展現著三晉文化底蘊。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體中心
上黨梆子
在山西,有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上黨梆子,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因其發源于山西東南部而得名。
關于上黨梆子的歷史起源,迄今仍無準確的結論。然而,這并無妨礙它作為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上黨梆子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歡和尊重。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介中心
上黨梆子持有“昆梆羅卷黃”五種聲腔,這使得它的表演風格豐富多彩。傳統藝人除了善于演唱梆子腔外,還能夠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和卷戲等其他曲調。這種多元化的表演形式為上黨梆子注入了更加多的藝術元素,使其更加引人入勝。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介中心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因形成和重點活動于山西北部地區而得名,省內叫作“北路戲”或“上路調”。初期的北路梆子和晉劇同樣,是蒲劇北上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融合起來發展形成的新劇種,舒展剛健的風格是其特殊。
北路梆子形成時間約在明末,流布于晉北、內蒙古以及河北張家口、蔚縣等地。清咸豐年間至20世紀30年代,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時期,班社眾多,名家輩出。
圖源:走進大戲臺
除此之外,孝義碗碗腔、靈丘羅羅腔等其他極具特殊的劇種,它們如同散落在三晉大地上的珍珠,閃耀著各自獨特的光芒。
山西除了有繁多的劇種,亦有極多的戲臺!
“村村有廟,廟廟有臺”,戲臺的顯現是戲劇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山西現存金、元、明、清古戲臺三千多座,數量占全國古戲臺的五分之四。歷經滄桑的古戲臺,是一部沉甸甸的戲曲史,亦是一座座戲曲博物館。
這兒有最早的戲臺——高平二郎廟戲臺;
▲二郎廟金代戲臺 攝影:趙素賓
圖源:高平市人民政府官網
有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戲劇舞臺——堯都牛王廟戲臺;
還有最早的升降舞臺——湯帝廟戲臺……
圖源:山西文旅融媒介中心
在這新春佳節,不妨放慢腳步,回望傳統,走進戲院,或是在熒幕前安穩落座,沉浸式領略山西本地傳統戲劇的獨特魅力。那或婉轉悠揚、或激昂高亢的唱腔,仿佛能將人瞬間帶回到久遠的歲月,帶回到哪些充滿故事的場景之中。
源自: 人說山西好風光返回外鏈論壇: http://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