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其中學生與人造衛星相遇,會擦出什么火花?孩兒們的“造星”夢能實現嗎?今天(7月3日)11點10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實施了一次“一箭雙星”發射,其中一顆衛星是“西柏坡號”科普衛星,石家莊的中學生全程參與了研制。

西柏坡號科普衛星。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西柏坡號” 立方體衛星是一顆青少年科普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與石家莊市鹿泉區第1中學一起發起?!拔靼仄绿枴斌w積約10cm×10cm×20cm,重量約3公斤,設計壽命6個月。衛星搭載了一臺微型光學遙感相機、一起可由地面注入程序的可編程教育載荷和天地對比實驗室載荷,能夠實現從衛星回傳地面影像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理學實驗數據比對等功能。
另外,星上還存儲了西柏坡紀念館館藏的寶貴文字和影像資料,以及征集的全國青少年太空夢想。

衛星總設計師白照廣現場為學生講解衛星研制流程。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衛星的有些功能,來自學生們的創意。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柏坡號”科普衛星總指揮、總工程師白照廣說,衛星的光學遙感相機、可編程教育載荷和西柏坡精神資料搭載都來自于青少年的想法,衛星研制對青少年來講便是一個新的科技探索參與平臺。
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副專家、航天科技教育聯盟秘書長周岫彬介紹,朋友們為科普衛星設置了有趣的太空實驗任務:微型光學遙感相機,入軌后開展對地拍攝和數據應用,并由學生團隊結合地理課程和編程課程設計,對衛星的拍照任務進行程序掌控;衛星在軌時期,學生可經過學校的衛星地面站開展衛星軟載荷接受實驗;衛星供給 UV 頻段通信載荷,業余無線電興趣者能夠經過衛星開展語音轉發和接收衛星遙測信號等實驗。

今年6月,鹿泉區第1中學學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參與“西柏坡號”發射前的工作。圖/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
正在學習基本理學知識的中學生,怎樣研制高精尖的航天器?鹿泉區第1中學高二15班周京慧朋友是其中一名參與者,迄今已然參與項目兩年。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在老師和航天專家的指點下,她與朋友們經過講座、課程等形式學習航天知識,并參與了衛星研制全過程和重要節點的評審會,全面認識微納衛星的研制過程。
據說,“中國青少年科普衛星工程”是在國家航天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機構等單位指點支持下,由中國航天科技教育聯盟實施的一項科普工程。首顆衛星“八一少年行”于2016年12月28日成功發射,“西柏坡號”是工程02星,03星、04星將分別由太原市進山中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庸中學學生實驗團隊參與研制。

7月3日11時10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辨率多模綜合影像衛星和“西柏坡號”青少年科普衛星。圖/航天科技集團
第1次接觸衛星,親手測試衛星太陽帆板
新京報:參與這個項目以后,你會怎么向家人朋友介紹這顆衛星是干嗎的?
周京慧:非常多人都會問我這些問題。家人會問我,去航天院所學到什么,朋友會問這顆衛星重點是干什么的?
我通常會用通俗的話跟她們解釋,這顆衛星能夠從太空向下拍地球的照片,而后回傳給咱們,經過區別時期照片的比對,就能發掘有些環境的變化。衛星還有其他有些功能,例如搭載了相關西柏坡的照片和音視頻,在地面能夠下載。其他有些實驗載荷,能夠用來科研太陽能板的功率等。
新京報:你是怎么參與到這次衛星項目中的?
周京慧:咱們在高一時集體聽了一個講座,是航天系統的老師來講授的。當時正好學校的“榮臻班”招生,這個班是專門面向對航天感興趣的學生開設的,咱們這屆重點經過課外活動的形式開展活動,就報名參加了。學校一共有5屆學生受益“西柏坡號”衛星項目,重點是“榮臻班”的學生。
新京報:研制衛星是很專業的工作,你跟朋友們是怎么學習這些知識的?
周京慧:平時在學校里會有有些航天講座,亦會有老師專門面向榮臻班授課。對我影響更大的,是有幾次去航天研究單位學習的機會。參與衛星研制時期,咱們去過廊坊、北京、煙臺,還有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每一次都有不同樣的體驗。
例如在北京那次參觀了東方紅衛星機構,還參加了以西柏坡號衛星為主題的研討會,非常多航天專家到場出謀劃策,提出專業意見。有朋友表率做了發言,介紹咱們參與載荷實驗的有些狀況,以及關于這個項目的徽章設計。航天專家們思慮得非常仔細,仔細給咱們解釋了其中的知識。
新京報:衛星的生產你們參與了多少?
周京慧:由于衛星零件成本比較高,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去實質生產。但在老師和專家的指點下,咱們在學校亦做了一個模型,各部分組建基本是齊全的。這個模型不會升空,但能夠讓咱們對衛星有整體的認識,咱們親自安裝太陽能帆板,以及監測、溫控等部分。為了曉得衛星外表需要鋪什么材料,咱們會拿區別材料測試。
我是在煙臺看到這顆真實衛星的,衛星是那里的航天研究單位生產的,當時衛星已然基本成型,我跟朋友被安排測試了太陽能帆板展開靈敏度。太陽能帆板是折疊的,在太空中需要展開工作,我當時按下了按鈕后,帆板立刻就展開了,就像彈開同樣,速度非??臁F鋵嵥怯靡桓€連接的,電阻發熱后熔斷,就展開了。
這是第1次與衛星接觸,非常激動。之前始終無見到衛星,覺得跟自己還是挺遙遠。
設想過在太空中做理學課本上的實驗
新京報:衛星搭載的載荷和功能,有那些是朋友們自己提出的?
周京慧:這次衛星上搭載了一個微型光學遙感相機,這便是鹿泉一中朋友們提出的方法,之前在載荷創意征集時得到了一等獎。
新京報:你們針對這顆衛星的功能,有無過有些更大膽的設想?
周京慧:咱們曾經提出過,讓兩個水滴碰撞,能夠驗證動能守恒等定律,這些都是理學課本里說到的內容,通常都是說在理想狀態下是什么樣的,太空便是一個零重力、真空的理想狀態,能夠做非常多理學實驗。
亦有朋友說到能夠驗證牛頓定律,理想狀態下給物體一個力,就能始終保持運動狀態,這是不是能在太空里實現?其他亦有朋友說到有些生物實驗,例如科研癌細胞在太空強輻射下會變成什么樣,等等。
新京報:衛星發射以后,朋友們還會圍繞它做些什么事?
周京慧:咱們學校有地面站,能夠接收衛星下傳的的照片。我跟朋友們有一個設想,經過對比衛星照片,計算湖泊面積的增減。由于咱們的衛星能夠拍攝地球的照片,經過對比區別時期照片,就能看到變化,將來在環境變化行業能夠得到應用。
衛星的遙感相機會持續往地面傳輸圖像,咱們地理課上就有遙感方面的課程。這顆衛星可以與教育相結合,曉得咱們學校亦有一個遙感衛星地面站,大眾學習的興趣肯定會更高。咱們亦想讓別人曉得是青少年開發的,更加多人會因此呢覺得衛星不是尤其遙不可及。
小時候憧憬過當航天員,此刻想報考航天院校
新京報:經過這個項目,你對衛星研制有了那些新的感受?
周京慧:對航天工程有了更加多認識,我以后亦想報考跟航天相關的學校和專業,將來想從事這方面科研。
我去生產衛星的研究院所參觀的時候,覺得那里尤其吸引我,就想在那里始終待下去。短短幾天時間,就有不想走的感覺。
由于參與這個項目,此刻我自己亦會更主動認識航天關聯的信息,搜索關聯的知識。例如說前段時間看到北斗三號系統建成,我就去搜索北斗三號有什么樣的功能,需要多少顆,達到什么狀態才叫組網。
新京報:想過將來去做航天員嗎?
周京慧:小時候想過,有一年看《開學第1課》,航天員劉洋給咱們講課,當時亦憧憬過將來當一名航天員。但后來慢慢近視了,可能不符合需求了,此刻接觸了有些衛星,將來倘若能做跟衛星關聯的研究工作,就覺得很滿足。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李國君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