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生態環境局連續發揮生態環境要素保證功效,落實“一改兩為”措施,全面改進工作作風,安身服務重大項目落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聚焦市場主體核心需要,發力推動各項惠企服務,環評審批時限較法按時限壓縮一半以上。今年敗興,有28個重大項目經過環評審批,項目直接總投資超過462億元。
添加項目落地催化劑
合肥市生態環境局全面壓實工作責任,規范、優化審批流程,在合法合規的基本上,壓縮項目審批時限,加強審批效率。環評審批時限較法按時限壓減超60%。審批服務過程中,既注重靠前服務、主動服務,加強審批效率,又注重嚴守生態環境質量底線、環境危害防范底線,保證環評審批質量。
落戶合肥市長豐縣的比亞迪項目,評定達產后可帶動上下游年產值超1500億元。其二期零部件項目因為產能很強,合肥市生態環境局長豐分局經核對發掘,在做到達標排放并優化大氣污染物收集、處理工藝的狀況下,項目的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仍較高。在服務項目落地過程中,合肥市生態環境局依據《關于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區域削減辦法監督管理的通告》《政策兌現“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限時辦理”名單》規定,處理了項目總量源自替代的問題,精簡了環評審批手續,大幅加強項目審批速度。以優秀、快速的審批服務,加速比亞迪項目投產落地,實現項目簽約42天即開工,推動實現10個月整車下線目的,以重大項目環評保證服務的新思路,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綠色基底。
當好產業發展鋪路石
合肥市生態環境局強化環境影響區域評定+環境標準應用,引導全市研發園區區域評定全覆蓋、全公開,包含研發區的環境概況、環境要素質量狀況、環境標準、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園區依托的集中供熱、污水處理等環境基本設備狀況,供入園項目免費共享直接引用,縮減項目環評文本頁數約40%,節約編制成本約1/5。恰當引導關聯產業進園區,是產業規范發展的重要助力,引導企業入園時,視詳細狀況,準許企業落戶與園區發展同步推進,用生態環境常綠底色,襯出企業發展紅紅火火。
安徽恒星制藥有限機構總投資1億元建設原料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最大年營業收入達到3.45億元。為響應發展“皖”字醫藥物牌,合肥市生態環境局肥東分局超前服務,對照《合肥市循環經濟示范園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及《關于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等關聯文件,知道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重點發展定位為:以新材料產業(包含綠色化工)、智能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為主導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在園區保存的化工集中區內可發展與園區主導產業及現有化工企業關聯的化工行業。依托園區規劃環評及環境影響區域評定成果,順勢推動安徽恒星制藥有限機構原料藥生產基地項目,合肥蘇格美客藥業有限機構原料藥、藥用輔料、制劑及醫用材料生產基地(一期)項目,合肥大禹制藥有限機構原料藥生產項目(一期)等原料藥制造項目入園發展。
架設惠企紓困服務器
合肥市生態環境局進一步落實強化生態環境守護服務助力穩經濟若干辦法,持續拓展環評通知承諾覆蓋面,對37類行業實施范圍內非環境敏銳區域的環境影響報告表項目,實行環評通知承諾審批,完善通知承諾審批過程文書樣本。截止日前,共完成為了108個項目的通知承諾審批。多條道路建設類項目,經過通知承諾制審批,進一步縮短了施工前的審批流程即時間,為合肥市路網建設提高了“加速度”。
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機構擬建設波林新材料關鍵機械摩擦副材料及零部件產業園項目,在推動項目落地的過程中,機構思慮到自己的經營發展,對項目建設的速度需求比較高,環評審批做為項目開工的重要審批項目,必須在開工前完成,眼看開工時間鄰近,項目環評資料仍然無完善。此時,合肥市生態環境局高新分局在面對項目環評資料填報不足準確的狀況時,決定不做退回處理,幫忙指點企業修改環評資料,經過承諾制審批,盡快辦理環評手續,保準企業如期開工。
合肥市森瑞化工有限責任機構申報新技改項目,利用現有廠房、設備,經過技術改造,加大企業技術、安全、環保投入,綠色發展,奮斗提高企業制品專業化水平。在審查環評文本過程中合肥市生態環境局發掘企業申報的污染物排放量存在錯誤,經核實,報批稿中污染物排放量只申報了四分之一的實質產污量,寓意著一旦重新對排污許可證許可排放量進行核定,企業每年只能生產四個月時間。針對污染物排放量的錯誤,市生態環境局窗口立即與企業負責人取得聯系,為企業保存了排污許可證原有的污染物排放量,即時完成環評批復,滿足了企業生產需要。
構筑改革創新橋頭堡
在安徽自貿區合肥高新片區范圍率先開展環評審批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試點。從全面服務企業辦證、簡化審批手續方向出發,在“全鏈條”賦權自貿實驗區環評審批事項基本上,逐步實現兩項行政許可事項“一套材料、一口受理、同步審批、一次辦結”,覆蓋所有辦件類型。結合產業布局和環境管理的特點,出臺改革試點正面名單,名單范圍內建設項目環評文件開展“承諾備案制”“承諾審批制”管理,尤其是依托區域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對符合要求的項目環評手續實行“網上受理即備案”,屬全國首創。經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保證項目落地后污染物排放不超標,區域環境質量不降低。
通威安徽有限機構8條產線升級改造項目,在開工建設前由建設單位拜托有資質的環評單位編制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作出擁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承諾書,自動公開承諾書和環評報告等關聯信息,由生態環境分部網上受理備案,并在出現實質排污行徑前依法辦理排污許可手續。經過改革,明顯縮短了環評與排污許可審批周期,公司火速拿到了批復,并辦理了排污許可。除通威安徽以外,安徽自貿區合肥片區范圍高新區片區已為晶澳太陽能、龍科馬生物制藥等89個大型企業項目環評審批,供給“兩證合一”簡化服務,避免了以往因審批周期過長引起的市場流失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