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源自:時代商學院 作者:陳佳鑫

源自 | 時代商學院
作者 | 陳佳鑫
編輯 | 鄭少娜
2023年,納思達(002180.SZ)商譽減值損失達81.59億元,居A股首位。
近期發布的年報表示,受商譽減值損失影響,2023年納思達歸母凈利潤虧損61.85億元,虧損幅度一樣排名A股前列,其巨額商譽減值損失與此前的“蛇吞象”并購相關。
2016年,納思達發起百億跨境并購,將美國打印機巨頭納入麾下,納思達亦順利躋身全世界打印機頭部玩家行列。年報表示,2023年納思達打印機業務整體出貨量在全世界激光打印機市場份額中排名第四位,但并購埋下的巨額商譽地雷亦在2023年觸發。
或與業績表現不良相關,2023年迄今,納思達股價累計下跌47.31%,接近腰斬。截止5月14日,納思達股價報收27.28元/股(前復權),總市值達386.4億元。
需要重視的是,盡管計提了大額商譽減值損失,但截止2023年末納思達仍存在51.30億元的商譽,后續商譽減值危害仍需關注。
關于子機構大幅虧損原由、商譽減值計提比例、后續商譽減值危害等,5月11日,時代商學院曾向納思達發函詢問,但截止發稿前對方仍未回復。
蛇吞象并購副作用顯現
納思達原名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機構,2014年經過借殼萬利達實現上市,上市后經過一系列的并購重組,快速擴大了機構的營業收入規模,形成為了打印機業務、通用耗材業務、芯片業務三大板塊。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2016年的跨境“蛇吞象”并購。《重大資產購買報告書》表示,2016年,納思達牽頭的聯合投資者以27億美元(約187億元人民幣)的對價收購美國利盟國際有限機構(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下叫作“利盟國際”)100%股權,收購溢價率達182.25%,而截止2015年末,納思達總資產不外31.19億元。
收購完成后,納思達經過控股子機構間接持有利盟國際51.18%的股權,并新增187.6億元的巨額商譽。
利盟國際官網及納思達公告表示,利盟國際是全世界領先的打印制品及服務供應商,制品包含激光打印機、噴墨打印機及關聯的耗材和軟件。1991年,利盟國際從IBM分離出來,作為一家獨立的機構,并于1995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公告表示,收購利盟國際后,納思達重點的經營體量來自利盟國際,收購后第二年(2017年),利盟國際營業收入為173.43億元,占納思達總營收比重超8成。
收購利盟國際數年來,納思達并未對其計提商譽減值損失,在出售利盟國際下屬軟件業務機構股權并轉出相應商譽等原因影響后,截止2022年末,收購利盟國際所產生的商譽仍高達124.85億元,占納思達總商譽的95.25%。
2023年,利盟國際產生巨額虧損,當年營收為146.55億元,同比減少7.19%,凈利潤大幅虧損89.44億元,同比減少6481.16%。2023年末,納思達對利盟國際計提了78.84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占總商譽減值損失的96.63%,這亦使得納思達2023年商譽減值損失高居A股首位。
盡管2023年計提了巨額商譽減值損失,但期末收購利盟國際所產生的商譽賬面價值仍剩余47.83億元,后續減值危害仍需警覺。
2023年迄今股價接近腰斬
2023年迄今,納思達股價已累計下跌47.31%,接近腰斬。
股價下跌或與其業績表現不良相關,2023年,納思達打印機業務、通用耗材業務、芯片業務三大業務營收全面倒退,總營收為240.62億元,同比下滑6.94%,歸母凈利潤巨虧61.85億元,虧損幅度排名A股第十。
產銷量方面,年報表示,2023年,納思達制品除芯片外,打印業務、耗材產銷量皆顯現下滑,其中第1大業務打印業務產銷量分別同比下滑23.46%、13.68%,高于同期全世界打印機出貨量下滑幅度(6%)以及國內打印機出貨量下滑幅度(12%)。

針對2023年打印機行業的不景氣,納思達在年報中解釋叫作,消費市場方面,一是受2022年第四季度市場需要爆發影響,部分需要得到提前滿足,因此呢2023年廠商庫存整體水平較高,引起打印機出貨量在維持短暫穩定后起始回落。另一方面,隨著學生返校、員工復工,大部分家庭打印需要回歸至學校以及辦公室文印,引起短期內消費類打印機制品市場需要也顯現定的下滑。商用市場方面,2023年下半年,因為用戶消費降級、采購周期延長等原因引起采購需要顯現顯著下滑。
2024年一季度,納思達營收仍延續下降趨勢,歸母凈利潤則有所改善。財報表示,2024年一季度,納思達營收為62.92億元,同比下滑3.49%,歸母凈利潤為2.78億元,同比增長31.34%。
(全文1641字)
免責聲明:本報告僅供時代商學院客戶運用。本機構不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本報告基于本機構認為靠譜的、已公開的信息編制,但本機構對該等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準。本報告所載的意見、評定及預測僅反映報告發布當日的觀點和判斷。本機構不保準本報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狀態。本機構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告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動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本機構力求報告內容客觀、公正,但本報告所載的觀點、結論和意見僅供參考,不形成所述證券的買賣出價或征價。該等觀點、意見并未思慮到個別投資者的詳細投資目的、財務情況以及特定需要,在任何時候均不形成對客戶私人投資意見。投資者應當充分思慮自己特定情況,并完整理解和運用本報告內容,不該視本報告為做出投資決策的獨一原因。對依據或運用本報告所導致的一切后果,本機構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本機構及作者在自己所知情的范圍內,與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關系。在法律許可的狀況下,本機構及其所屬相關公司可能會持有報告中說到的機構所發行的證券頭寸并進行交易,亦可能為之供給或爭取供給投資銀行、財務顧問或金融制品等關聯服務。本報告版權僅為本機構所有。未經本機構書面許可,任何公司或個人不得以翻版、復制、發布、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機構版權。如征得本機構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準許的范圍內運用,并注明出處為“時代商學院”,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機構保存追究關聯責任的權利。所有本報告中運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均為本機構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