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李晶晶 報告
本報濟南訊 7月9日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制品展示展銷活動在濟南市歷下區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起步。形形色色的民族特殊制品令大批市民、游客駐足。從當日起至10月7日,來自全國15個省和地區的扶貧就業工坊特殊制品將在這兒持續展銷。
植物染絲巾、手工布包、刺繡小錢包、傳統頸椎保健枕、手工千層底老布鞋、手工刺繡壁掛、手工木梳、手工木飾品這些隴西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來自祁輝的扶貧就業工坊。工坊負責人祁輝告訴記者,自己是個“80后”,甘肅定西人,從小跟著奶奶學織染繡,出于對古法染色的熱愛,她于2016年創立了“小農女手作坊”。日前她設計的古法染色的文創制品種類重點有包類、茶席類、壁掛類,深受客人好評。為響應國家精細扶貧號召,祁輝成立了隴西刺繡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自工坊成立敗興,已培訓學員100多人,培訓制品成果500余件,增多訂單200多份。
精細扶貧,亦是此次展示展銷活動的題中之意。一年來,全國共建成扶貧就業工坊76個,經營制品近千種。為拓寬扶貧就業工坊制品營銷途徑,切實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歷下區人民政府一起主辦了此次活動。活動時期,還將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功效,積極整合全國各地扶貧工坊及其他貧困地區特殊非遺制品,幫忙貧困地區搭建傳統工藝制品的線上線下營銷平臺,加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展銷制品包含民族服飾、紡織染繡、陶冶燒造、編織刺繡、制茶釀造、印刷刻繪、剪紙藝術、漆器蠟染、銀飾制作等,經過特殊展陳部署,營造擁有地區特殊的展銷空間,開展關聯特殊制品、手工藝制品、文創制品展銷,適銷的制品將留在百花洲長時間營銷。
該活動還將組織各地區項目和制品的推介,廣泛邀請東部地區的單位、商家,開展對口商務交流,推動項目合作、簽約,并舉行非遺文化講堂、扶貧經驗交流研討會、文化扶貧成果經驗展以及各省市特殊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動。活動還在京東完成“全國扶貧工坊展銷平臺”搭建工作,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銷會”,實現連續協作幫扶。
此次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制品展示展銷活動亦是歷下文化扶貧與消費扶貧有機結合的積極嘗試,是精細扶貧新模式的有效探索。根據統一安排安排,歷下區先后與重慶武隆區、忠縣黃金鎮、湖南永順縣創立結對幫扶關系,累計援助各類資金5000余萬元,重點圍繞基本設備建設、產業項目建設、文化教育、旅游幫扶等5大類共60余項進行幫扶,為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供給了有力幫忙。
歷下區一方面積極推動被幫扶地區資源“活起來”,與武隆區一起打造復興村扶貧研發示范基地產業建設及基礎配套建設項目、新建復興村鄉村振興優化建設項目及庭院改造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有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保證當地群眾長時間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與永順縣一起確定9個產業合作項目,其中萬畝莓茶產業園、東西部扶貧協作鄉村振興示范工程、青錢柳種植加工、潤雅莓茶種植等4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另一方面,還積極推進歷下產業資源“融進去”,以項目為引導,幫忙被幫扶地區加強自己“造血”功能,發揮兩地比較優良,大力推動優秀企業到被幫扶地區投資興業,與被幫扶地區共簽定11個項目協議,總投資超8億元,帶動就業5000余人。其中,永順縣總投資1300萬元的獼猴桃、莓茶產業園、椪柑等農業項目正在積極建設;出資25萬元為永順縣就業扶貧車間永發鞋業供給作業設備,在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的同期,亦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供給了100多個就業崗位,實現就業脫貧;組織優秀企業參加山東·重慶扶貧協作企業投幫助力脫貧推介洽談會,簽署合作項目3個;山東華納與武隆區簽定創新現代旅游戰略協議,現濟南已開通重慶扶貧專項專線,共舉辦7場社區點旅游活動,往武隆區傳送2500位游客,為當地群眾增多旅游收入;年產1200臺UV平板打印機項目到位資金1050萬元,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可實現產值4.6億元;與市內章丘等區縣創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確定縣域聯動、產業融合、協作發展戰略,一起打造產業園,經過承接、吸引該區外遷企業入住,形成“總部+分支公司”模式,持續夯實當地產業發展基本。